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澄清概念




一篇網上傳閱的文章,值得一看。



回顧過去個多月來的佔中罷課等事件,有幾個概念需要澄清:

一、真正爭拗的,不是「真普選」對「假普選」;而X%的普選對Y%的普選(即不同程度的普選)。世上沒有100%的普選,因為在所有現存普選制度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限制。佔中初期,香港政府要市民「袋住先」的那個普選,連美國政府也曾經承認是「真普選」。

二、不是「有篩選」對「無篩選」;而是篩多篩少的問題由激進泛民選出的三個方案,便是篩選出來的,而負責「篩選」的委員會只是由二千多人選出,結果是連學者們的溫和方案都被篩掉了。

三、不是「符合國際標準」與「不符合國際標準」的爭論,因為根本沒有「絕對的國際標準」,所有民主國家的普選方案,都不盡相同。個中道理報紙已曾詳細論證,但總是有人堅持自己主張的才符合「國際標準」。這是典型的自以為是的「真理霸」

四、不是「有良心的示威者」對「沒良心的政府」。回歸以來市民安居樂業,香港在全球的各種排行指標,都比不少城市優越,裡面決少不了中國和香港政府的善良因素。說他們沒良心,是否過分了?

五、不是「和平的示威者」對「暴力警察」。香港警察只是盡忠職守、維持治安、疏導交通而已,比起港英時代警察的專橫和今天美國警察對待黑人的b力,香港警察基本是斯文的。星期六晚黃之鋒一句:「衝呀」,才是一連串燥動的開始。何況,即使用微笑來堵塞交通,致其他人利益受損,也是一種暴力。

六、不是「民主」對「不民主」之爭,而是人人口頭上都說民主,行為上卻變為追逐權力。「我犯法,你奈何不了我」的囂張,也是一種權力,結果是越激烈越多掌聲。

從「人大不代表我」這句話開始,發展到街頭陷入「無王管」狀態;有人不聽佔中三子的、不聽學聯的,也不聽政府的,因為「無人能代表我」。學者方案倡議人之一宋恩榮教授說:「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另一倡議人雷鼎鳴教授更曾清楚論證:「只要特首有固定的任期,再加上一人一票,選民下一次便可以踢走不稱職的特首(即所謂票債票償)這是民主的核心,其他的都是次要。」


霍韜晦曾於國慶日在《信報》感嘆「香港知識分子何在?」我認為,在香港敢於和群情洶湧的群眾對抗的人,不會很多。知識分子不敢,怕受圍攻;大學教授不敢,怕被學生評審;大眾傳媒不敢,怕流失讀者。有人敢「橫眉冷對千夫指」或「雖千萬人,吾往矣」嗎?難啊!反之,「有千萬人,吾從之」的「埋堆」,才是今日香港的現狀。受傷的,只是沉默的大多數和香港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