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The Burden of Proof





Logical Fallacies - Shifting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Burden of Proof




廷伸閱讀:


舉證責任 (哲學) [ 維基百科 ]

"舉證責任是處理證據的基本原則。一般情況下,主張或反對某事的一方有舉證責任。"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Judy Collins




Amazing Grace


Send In The Clowns


Andrea Bocelli





Sogno ( Dream )



Singing Tips




Vocal Vibrato - Can You Learn To Sing With Vibrato?



Sing High Notes - How Rock Singers Do It (the good ones)


How To Sing Long Notes - With Horrible Posture!


How To Sing Better: Develop Rhythm and Timing




Learn How To Sing: Can Anyone Learn? Really?





古巨基為何不飆高音? ( 畢永琴 2015年 2月 15)
解開陳潔儀唱功爭議之謎 ( 畢永琴 2015年 1月18日 )
http://www.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3031





聲樂的三種基本唱法:中國特色的民族唱法,意大利的美聲唱法,和現今盛行的通俗唱法 ( 百度 )


聲樂的唱法基本有三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聲唱法,20世紀80年代以來盛行的通俗唱法。這三種唱法各具特色,在嗓音運用上也存在異同。

美聲唱法這個詞出自意大利語Bel canto,意思是精美、優美的歌唱。是一種著重聲音華採優美,詠嘆性重於朗誦性或戲劇性的歌唱方法。其顯著特點在於通過人體解剖學倡導的一系列迫使發聲機構以最精細和微妙的變化自我調整的方法,獲得與人類語言有關的音質、強度、音色以及共鳴進行協調變化出樂感的聲音,來積極參與音樂形象的表現,從美聲技巧的效能中可以建立出這些概念。因此說,美聲唱法注重發聲的科學性,特別講究聲音,追求聲音的光彩、力度和連貫、流暢、柔美。要求氣息通暢,高、中、低三個聲區統一,音域寬廣,聲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終含有增強音響的“微顫”(Vibrato),即弦樂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顫動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聲帶及喉部肌肉的緊張度較其他唱法小一些。

民族唱法,廣義地講,是指包括戲曲、曲藝、民歌和具有這三類風格的創作歌曲的演唱方法;狹義地講,主要指演唱民族風格較強的聲樂作品時運用的技術方法與規律,是“民族民間唱法”與“中西結合唱法”的統稱。其特點在於:在提煉和繼承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優秀技巧,從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正確發聲方法。民族唱法注重聲音的民族性,音色較真實、明亮、靠前。講究聲情並茂,要求氣息深,多用局部共鳴,高音多用真聲,聲帶及喉部肌肉的緊張度較大。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和流​​行歌曲所用的表演手段。其演唱技巧有氣聲唱法、假聲唱法和低吟唱法。從演唱的風格角度,大致可分為勁歌型,柔美型和藝術型三大類。通俗唱法一般以輕唱為主,共鳴運用不多,喉嚨不要求打開,呼吸運用普遍較淺,聲音自然流暢,無多大修飾,音域不寬,聲帶及喉部肌肉用力較多。但注重情感表達,有重情輕聲的傾向,表演具有隨意性。

下面對三種唱法在嗓音運用上的異同進行綜合的比較:

一、呼吸的運用
美聲唱法有一整套訓練呼吸的方法,可見其對呼吸的重視,它多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飽滿,氣息流暢自如,聲音託在氣上。民族唱法要求氣沉“丹田”,即用橫膈膜呼吸。民歌手中,有意識運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於某些風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但民歌唱法在呼與吸的控制上還是有相同之處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吳雁澤先生的一句話叫做“吸氣一大片,呼氣一條線”。通俗唱法不太講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為多,吸氣部位偏高,只有少數藝術型歌手,演唱深情類歌曲時,呼吸才運用較深。

二、喉位的區別
美聲唱法要求喉頭下降,保持在​​吸氣時的低部位,喉嚨打開,特別要把喉嚨低部打開,發音管拉長,穩定喉器。認為呼吸是歌唱的動力,開喉是發聲的關鍵。民族唱法認為喉嚨打開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應就作品風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嚨開大,允許喉頭上下挪動,唱山歌或某些風格性作品時,喉頭可上移。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較美聲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嚨打開得也較小些。而通俗唱法男女聲都以真聲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嚨打開不大,一切服從風格的需要。

三、共鳴方面的對比
美聲唱法講究混合共鳴,強調整體歌唱感,整個聲區充分發揮共鳴作用,要求聲區統一,轉換音區不能有痕跡,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強,不必借助麥克風來擴大音響。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鳴,允許中間換氣,形成獨特風格。民族傳統唱法中稱頭腔共鳴為“腦後音”,胸腔共鳴為“膛音”。通俗唱法,由於借助話筒擴音,不需要強大的共鳴(少數勁歌除外),輕唱為主,多用真聲,下部共鳴較多,多用口腔共鳴,盡力保持自然狀態,就像朗誦、說話一樣。

四、聲音走向的比較
美聲唱法,聲音成管狀,豎向運行,即聲音從喉室發響後經過喉腔、口咽腔,往上通過鼻咽腔到上部共鳴腔體(鼻腔、額腔蝶腔)後再送出來。主張聲音從後面上去到頭頂,再從前面出來,有如拋物線,象投擲鉛球一樣,聲音可穿透得更遠,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對聲音直接從口腔唱出。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聲音的走向普遍靠前。追求聲音親切、自然、直接,也講究高位置,忌“窩”著唱或“包”著唱。而通俗唱法,發音管短小,聲音靠前,親切自然。

五、音域的不同
美聲唱法由於上下聲區貫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達到兩個八度,甚至三個八度。民族唱法,作品音域一般不寬,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動很大。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間。部分民歌改編曲音域稍寬,些勁歌或戲劇性作品音域寬廣,嗓音條件一般或未經訓練的較難勝任。

六、咬字部位的異同
美聲唱法要求聲音圓潤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後,母音講究“圓”嘴巴呈圓形。民族唱法,母音發音較靠前,聲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狀,嘴角向兩邊分開,讓字吐得更清楚。通俗唱法吐字方法與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時更靠前些,齒音、唇音較重,強調吐字,因而語言清晰,感情親切。


綜上所述,美聲唱法強調共鳴與音質,演唱偏於唱“聲”,注重發聲的科學性,歌者不易患聲帶疾病,但由於其來自異域,與本民族的審美觀有些差異,因此還不能被廣大民眾普遍接受,是一種高雅和寡的聲樂演唱形式,隨著我國嚴肅音樂的推廣,現在也逐漸被大家接受和欣賞了。民族唱法講究吐字清晰,以字帶聲,字正腔圓,注重聲音的民族特性,嗓音中具有一種符合民族審美習慣的質樸感和親切感,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演唱方法。通俗唱法注重直與平,發聲自然,崇尚口語化,對聲音考究偏於“情”與前兩種唱法的相似之處在於要求歌者有良好的樂感和表達能力,關於這種唱法有褒貶不一的爭論,但作為一種演唱風格,其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和強烈的感染力使其成為一種大眾喜愛的演唱方法,是一種客觀存在,擁有一大批的著名歌手和熱愛它的聽眾。










Diana DamrauVocal Range (B3 - G6)


聽和比較不同的唱法:



Walking in the Air ( SopranoKimmy Skota, Mirusia and Carla Maffioletti )


Walking in the Air ( Chloe Agnew )


Walking in the Air ( Tarja Turunen )

彎彎的月亮






劉歡


把悲傷留給自己




陳昇



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




Whitney Houston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哀港大 ( 三 )




城市論壇
( 論題: 港大副校任命遭否決,校委洩密道理齊定奪 )


港大全球排名急插22位 ( 東網 2015 10 6)

科大爬港大頭 ( 東網 2015 9 15)





延伸閱讀:

1.  公平正義

2.  香港的核心價值

3.  中共從幕後走到台前——從《人民日報》社論談起 ( 程翔 2015年 8月 12日 )
[ www.pentoy.hk/時事/c10/2015/08/12/中共從幕後走到台前-從《人民日報》社論談起 ]

4.  與程翔兄論正義,攜手救救港大 ( 彭泓基作回應 2015年 8月 15日 )

5.  怎樣明德?如何格物?與建制派校友商榷 ( 程翔 2015年 8月 20日 )
https://forum.hkej.com/node/125136

6.  倡正義、救港大——回彭泓基兄 ( 程翔 2015年 8月 21日 ) 
[ www.pentoy.hk/時事/c10/2015/08/21/倡正義、救港大-回彭泓基兄 ]

7.  程翔又登〈怎樣明德?如何格物?與建制派校友商榷〉一文 ( 彭泓基再作回應 2015 8 22 )
8.  毫無理性的政治標籤 ( 彭泓基 2015年 8月 31日 )

9.  棱鏡計劃 ( 維基百科:斯諾登洩露美國自 2007年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8%9C%E9%8F%A1%E8%A8%88%E7%95%AB

10. 棱鏡門 ( 百度百科斯諾登洩露美國自 2007年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 )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88863.htm

11. 佔中三人組,你哋拖夠未?( 梁文新 2015年 10月 7日 )


原圖:bastillepost.com


值得注意的是,佔中雖然已過了足足一年,但佔中發起人當日曾承諾公開的帳目,至今則仍然得不到兌現而只聞樓梯響,包括誰是金主、資金去向等多個疑團,還是得不到釐清

http://speakout.hk/index.php/2014-06-02-15-54-21/2014-07-15-08-50-55/10663-2015-10-07-10-35-24

12. 政Whats噏:佔中帳目未公布 戴耀廷續走數 ( 東網 2015 10 5日 )

13. 陳莊勤:假如我是港大校委… ( 明報 2015-10-06 評論 )

"馮敬恩同學違反保密守則,憑其個人記憶片面憶述校委會會議中個別校委發言,絕不可取,也對其他校委不公平。坊間便傳有港大校委訴苦說馮敬恩同學說盧寵茂教授會議中說與陳文敏教授認識多年及提及他受傷陳教授沒有慰問他,只是盧寵茂教授在會議中申報利益時的發言,而馮同學卻把這說成是盧教授反對任命陳教授為副校長的理由,實在可笑。然而,其他校委基於保密原則又不能公開指出謬誤,變成了啞子吃黃連,有苦自己知。這也說明會議討論內容不公開情况下個別不遵守保密守則者選擇性「爆料」,提供的既可能是資料(information),也可能是誤導(misinformation

政府乃至私人組織的決策機構實行保密制度,與之同時實行的必然是集體負責制。保密制與集體負責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讓參與決策者可以暢所欲言,真實地表達心中想法,毋須顧慮說過什麼會因可能被公開而有什麼後果,而扭曲自己的發言去迎合某一些人

在人事任命的決策上,保密制度與集體負責制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討論內容保密,保證了會議中對被評核者的評語,無論如何正面或負面,也不會公開以影響被評核者個人

說實話,如果應徵港大職位意味着應徵人在未成功被聘任前個人的所有資料都被公開,試問還有誰會來應徵出任港大的職位?

這些道理是顯淺易明的,難明白的是港大校友關注組召集人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先生竟然可以說馮敬恩同學的做法「並無不妥」。連馮同學本人也準備為違反保密守則接受懲處,推波助瀾的政客怎可以說這是「並無不妥」?

也有引述美國中情局斯諾登出於公義違反保密守則爆料為例子來讚馮同學的「爆料」行為。這種說法不妥的地方是以要達到的目的來評價不妥行為本身為「並無不妥」的思維模式。斯諾登本人公開中情局機密時,從沒有說他本人的做法「並無不妥」,而是願意承擔後果。"


14. 雷鼎鳴為何要咬住學術地位不放鬆? ( 晴報 2015 10 9日 )
http://www.skypost.hk/column/%E9%9B%B7%E9%BC%8E%E9%B3%B4/007003002021/%E7%82%BA%E4%BD%95%E8%A6%81%E5%92%AC%E4%BD%8F%E5%AD%B8%E8%A1%93%E5%9C%B0%E4%BD%8D%E4%B8%8D%E6%94%BE%E9%AC%86%EF%BC%9F/192434


15. 雷鼎鳴:多事之秋的大學校園 ( 信報 2015-10-13 評論,"幫港出聲"  轉載 )


大學中除了被放大了的一些躁動外,尚有一些暗湧。月前,有港大朋友傳來一份港大負責研究的上任副校長譚廣亨教授(現暫居港大首席副校長)於814日發給港大各院系領導的一封信;信上並無蓋上保密字樣,所以我也便細看了。

信中指出,港大在教資會所辦的「2014研究評審工作」(即RAE)中表現遠不如理想,港大的領導層認為RAE的報告是十分重要的警號,但他們與院系領導開會討論如何回應及訂出改進措施時,卻見互相推搪卸責的現象。譚十分不滿,認為院系必須深刻反省,並貫徹一系列改進措施

任何組織一時的落後,並不足以令人失去對它的尊敬,它有無能力與決心糾錯才是關鍵。「亨仔」與我是中學同窗,中二時坐在隔鄰座位,他品學兼優,學術研究成就已登大師級之境,我十分佩服,但更佩服的是他敢於面對問題,迎難而上,若有他在,港大可在下次RAE中重奪佳績,給納稅人一個交代(我們也要面對其強大的競爭壓力)。

按照此可稱為「警告信」的內容,港大一些不事生產的教員恐有壓力,或許會有抗拒,但生產力強、專注學術的教授卻應歡迎。若港大校方真的有決心整頓一些差強人意的院系,其負責學術人事的副校長,便一定要是嚴格的學術把關人,自己的學術地位若不足,後果嚴重。
港大校委會事件也引發出有60位學者出來說要監察各院校,看看有無違反學術自由的個案。有人注意學術自由並監察之,這是好事,但我相信其影響甚微。香港的大學近20多年來,早已建立並改進了不少制度,我們很難找到違反或打壓學術自由的個案。

上周中大教委會的教授們投票大比數地否決了討論學生提出的有關保衞學術自由的議案,或許是反映出學界對現有機制的信心。在大學中,也可能出現另一情況,學術不行的人可亂用學術自由作為其不用被炒的「免死金牌」;希望真正支持學術自由的人都懂得分寸,不受這類人影響。

打壓自由 個案難找
在近日眾多大學事件中,最惹人注意的自是陳文敏事件。此事的影響因為涉及院校自主,早已溢出港大校園,成為學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又因為學生洩露了部分校委會會議的內容,哪怕斷章取義,張冠李戴的,也引起不少人查考了陳文敏的履歷,我所知的各路學界朋友中,細心分析考量過陳的學術成績的,不知凡幾。

此種考量在平時是「吃飽了飯沒事幹」才會做的事,但現在卻是必要的,因為它對我們作出判斷,香港學界的院校自主有無受到侵害,有關鍵性的作用。港大校委會否決了其物色委員會的建議,有人認為是基於來自政府的政治壓力,但梁智鴻則說各校委的討論都十分專業,亦有人認為政治干預只是來自香港政黨和利益團體,他們一定要陳坐上這位置。對於這南轅北轍的猜測,我們只能用細心的邏輯推理與實證方法去檢驗其真偽

按照常理,這個職位並非普通行政職務的副校長,而是能操各教授升遷生殺大權的重要位置,所以能當此任者應要滿足幾個必需條件:一、此人要十分公正,而且其同事相信他公正;二、他有豐富的行政經驗;三、他有很高的學術成就而且有學術遠見。缺乏以上任何一個條件的,都不會是理想人選。

我是外界中人,不會知道陳是否行事公正,對他的行政能力也無從知曉。不過,我素來相信,積極參與香港政治活動的人,容易令同事懷疑他的公正性,就算他行事真的很公正,也未必能化解這懷疑

上周陳的退休同事、港大法學院的前包玉剛講座教授Tony Carty卻公開撰文批評陳的人事判斷不當,並認為《文匯報》對他的指控十分客觀。身為外人,我無足夠資料對此作出無誤的判斷,所以我惟有集中在陳的學術成就這一可觀測到的客觀事實之上,而又因為學術成就是必需條件,就算只討論一點也已足夠幫助我們判斷

在研究型的大學中,評估一個人的學術成就有一套嚴謹的程序。第一步是要找與被評人同一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作出保密的評估。選這些評估人大部分應由校方去選,而不是被評人所建議;評估人亦要交代他與被評人的關係,若是合作過的同事或有過緊密關係,在制度上,評估人都不會被視作獨立,其評價會大打折扣,就算評估人是諾獎得主,我們也會採此態度。

評估學術 必要條件
又由於對於資深的被評人,評估人所寫的報告很多時都十分客氣,不說或少說負面因素,所以有經驗的大學中的審核者,均懂得要從字裏行間找出其真意,例如只讚其行政好,卻不說學術上有何重要貢獻,那便是此人學術上不足了。

我因職務上的關係,在大學中先後當過5年審核各系同事升遷的委員會委員,閱讀過不同領域中各世界權威所寫的1000多份報告,並與同事進行過以百小時計的討論,算是對評估非我本行的人的學術成就有點經驗。

第二步是一級一級的找不一定是內行的人評估。先是系內資深同事根據校外權威所交來的報告作出研判;要注意,這些同一學院或同一學系的同事不一定是內行,也不及權威所寫的報告這麼內行。再往上走,便是更遠離被評者本行的各級校方委員會的評估了。在我校,共要走過6層,每一層都要作出獨立的判斷,愈往上走,作決定的人愈是外行。

為什麼有此制度?這是平衡與檢查的制度,防止講人情搞關係,擴充自己地盤,並減低最後判斷的隨意性,每一層都尊重但仍可能否定下層的判斷,不容易照單全收。

從劉進圖漏出的評估人名單中已可清楚看到,物色委員會並無對陳進行過真正嚴格的學術評估(這不奇怪,對校內的資深申請人有時不作此等評估),否則權威評估人的名單不會那麼奇怪。Sarah Worthington的研究領域與陳不同,且曾在港大當過訪問教授;Hazel Genn幫助過港大法學院RAE的準備工作,兩人與陳關係密切,她們的名字很可能也是陳建議的。至於李國能,可證明陳的專業貢獻和社會服務,但無身份評論學術。我與李國能從前也在同一類的物色委員會共事過,記憶所及,他不評論學術。

但上述制度既然一定需要外行人作學術判斷,那麼其判斷基礎從何而來?首先,每一研究型大學一定有培養一批擁有這樣能力的人去擔當職務,他們懂得分辨履歷和評估報告的重要性和準確性,這須有長期的訓練,資淺教授一般做不到

簡而言之,是要掌握不同領域的慣用客觀評審準則,並看看評估人所言有無誇大偏頗,或與這些準則有明顯矛盾。例如研究工程的,看看有無成為IEEE院士;數學的有無在世界數學大會中發言,並發言多少分鐘(他們對此有精準準則);文學或歷史的,要看在極具名望的出版社出過多少本專著(不是編的書)等等,但最重要和常用的準則,卻是在頂尖的期刊出過多少文章、論文被引用過多少次

引用論文 次數要多
陳在自己的履歷中特別指出自己有文章在3份頂尖刊物刊出。其中最好的應是兩篇在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按照刊物過去7年的「影響因子」排名,據美國有一大學法學院的網站資料顯示,其在法學學報中的排名為第630,另外兩份「頂尖」刊物連1000名也入不到

在經濟學中,沒有論文在排名5名內刊登的已經可受人質疑。評估人不能不問,學界中人一定希望自己的論文在頂尖期刊登出,為什麼陳沒有?至於引用率,可反映自己論文或著作對別人的論文曾起過多少影響,不是好的文章,極難得到很多的引用(要注要:是引用,不是搜尋)。陳在Google Scholars一生人的總引用次數共約400,在更嚴謹的SSCI引用率中,我試過多個他的名字,只找到他被引用74次。這些引用率,與知名的法學學者數以千計的引用率相差太大,校委會若有質疑,並不奇怪

所有這些,並不等於陳對香港法律界沒有巨大的貢獻。陳長期當過院長,自然沒時間做一流的研究,他第一次當院長時,是被同事選舉出來而不是被委任的,這意味着李國章所說的nice guy沒有錯,也意味着當時他不用通過學術評審


既然港大需要一個有崇高學術地位的學術把關人,而陳本人選擇的事業路徑,早已不是往此目標走,包含了學術成員及非學術成員的物色委員會所作的學術判斷又如此有違常理,那麼同樣包含了學術與非學術成員的校委會要撥亂反正,又有何奇?按上文的推論來說,堅持把陳搬上台的政治人物,才是盲撐或干預港大的院校自主

https://www.facebook.com/silentmajorityhk/posts/927538010668639:0

16. 馬恩國:陳文敏個人升遷不涉公眾利益 ( 文匯報 2015年 10月 14日 )
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0/14/PL1510140003.htm

17. 雷鼎鳴:學術資歷須以高標準看待 (  2015-10-17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