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Plank (以下簡稱 MP) 在1918
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後,便在德國展開巡迴演講。不管去到那裡,他講的內容都是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就連他的隨行司機都聽到滾瓜爛熟。有一次,司機終於忍不住對
MP說他一直重複同一套演講,一定感到很無聊吧;司機更半開玩笑地建議下一站在慕尼黑的演講不如由他來代替,而
MP 就假扮是司機,或許這樣,他倆都能從中得到一點樂趣呢 !
MP 聽了也覺得有意思,便欣然地接受了。於是,司機便假扮成 MP,在一大群有學識的聽眾面前發表演說。當演講進行了一段時間後,台下有位物理學家突然提出一個問題。可是,司機不僅沒有表現慌張,還輕蔑地反問說
: 『我沒料到在先進的慕尼黑,竟然會有人提出這麼簡單的問題。既然如此,這問題就由我的司機來答好了 !』。
以上的笑話雖然發生在 1918 年,但在現今的社會和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很多時我們也會遇到類似
『司機』的人,例如,政棍、電台名嘴、大部分的記者、時事和政治評論員,當然也包括他們產生的笑話。 這些人一般擁有頗具說服力的外表,行為舉止表現得好像他們很有料,但事實上他們只是虛有其表,所說的內容空洞,只不過是靠如簧之舌,頭頭是道地講廢話,胡謅一些他們根本沒有深入研究過的題目。
最近看過一篇網上文章, 是介紹一位本地時事評論員的什麼感悟人生哲理, 從這篇網上文章得到的初步印象, 無非是外行人胡謅一些他們根本沒有深入研究過的題目。很明顯那位時事評論員和文章的作者是沒有實際的工廠管理和生產經驗, 才會分別寫出和介紹那個不盡不實, 且引人發笑的故事。無論是發生在科技發達大國的現代化工廠, 或者是在科技落後的第三世界的工廠, 所面對的生產品質問題, 在外行人看來雖然類似, 但引起問題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不同的, 不能混為一談。就算問題的真正原因是一樣, 也不能就此武斷地假設適用於第三世界的工廠的解決辦法, 也可以用來解決現代化工廠的品質問題, 因為兩間工廠應該安裝不同的生產系統, 應用不同的生產技術, 有不同的生產量和品質要求等等因素, 所以也不能混為一談。
回覆刪除順帶一提, 無論是技術先進或落後的工廠, 通常是組織一個團隊去解決系統問題, 因為非一人能瞭解相關系統的全部運作流程和原理, 除此之外, 這個團隊還需要有系統思維, 去分析和確定問題的真正原因, 有什麼局限 ( system constraints ), 和想達到的結果。搜集到這些關鍵的資料, 才可以進行設計、討論和比較不同建議的利弊, 通過初步嘗試, 討論和改良設計, 反復嘗試...在容許的期限內, 找出大家同意的最可行和有效的解決方案, 才會落實推行。解決的方法, 可有不同的評價, 例如是很有創意、很好、滿意或失敗, 至於什麼 『高階、低端 』的知識或方法, 相信又是外行人的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