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文字遊戲



有一首所謂 "四言詩" 曾經在網上流傳,我看完一頭霧水,數過最多識 9 個字。現抄錄給大家開開眼界:

龠天爝鱟,氣瓞欷鹺
毹鼗轉匏,冷龠勰鷚
小郗鸌貅,陬隰心隳
身隈薹饗,骱酃僨體

試過將它翻譯為簡體字,看起來分別不大。

龠天爝鲎,气瓞欷鹾
毹鼗转匏,冷龠勰鹨
小郗鹱㹯,陬隰心隳
身隈薹飨,骱酃偾体

雖然用現今的網上字典查生字很方便,用滑鼠複製再貼上 ( copy and paste ) 便成,但直覺認為這首所謂 "四言詩應屬開玩笑之作,也懶得花時間去查這些冷僻字,如不信,有興趣不妨一試。

有些人誇誇其談,說很多漢字本身有其內在含意,不宜簡化。這不過是藉口,或是廢話,難道他們可從繁體字的筆劃結構看到其本義? 除了很少數的語言文學專家,那個普通人有這本事?

就以 " "" "這幾個很普通的字為例,學過中文的幾乎人人都識,但有誰可以單從這些字的筆劃結構看得出它們的本義? 如不信,有興趣不妨找你的朋友試試看。










延伸閱讀

簡化字有什麼優劣?( 作者:胡吉成 )


現行簡體字不少古代已有 ( 中國新聞網 )

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中的部分文字
製圖李榮榮



不久前,微博上發起了關於簡體字的討論,很多人都拿爱無心,亲不見……圣不能聽也不能說可魔仍是魔來反對漢字的簡化,認為簡化後的漢字既無美感又失去原有的意義。很多人還認為簡體字是從當代才出現和推廣的,並對此舉不斷詬病。但近日,一位網友在博客中談到,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教育部就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但因為有爭第議二年就收回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我們使用的簡體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記者 戎丹妍  

網友正名
“愛無心、親不見”
民國時期已出現

這位名叫“孟津”的博友在博客中提到:

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一共收錄了324個民間流傳最廣的俗字、古字和草書字。但因為有爭議,第二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民國《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兩個說明是這樣的:1)簡體字為筆劃省簡之字,易認易寫,別於正體字而言,得以代繁寫之正體字。 2)本表所列之簡體字,包括俗字、古字、草書等體。俗字如“体(體)、宝(寶)、岩()、蚕(蠶)”等,古字如“气(氣)、无(無)、处(處)、广 (廣)”等,草書如“时(時)、实(實)、为(為)、会 (會)”等,皆為已有而通俗習用者。

當年國民黨推出的簡體字中,很多都是現在正在使用的漢字,比如說親(亲)不見,就是那時的傑作之一……當然也有很多不同,感興趣的人可以去比較一下。比如對“國”字的簡化,當初用的是“囯”,現在的簡體字是“国”。其他就不多說了…

另外,這位博友還提到“爱”字:反對簡體字的人多會拿“爱無心”來幽默。但無心的愛,早就被中國老百姓用了上千年。 “孟津”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譜》為1930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其中收集了宋元明清簡體字六千多個,取自12種民間刻本,分別是《古列女傳》《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京本通俗小說》《古今雜劇三十種》《全相三國志平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嬌紅記》《薛仁貴跨海征東白袍記》…在這些刻本中,很多已經“爱無心”、“亲不見”了

這位博友不僅有資料可查,並且有圖為證,看來所言不虛。那麼,簡體字的來歷究竟是怎樣的呢?

甲骨文時期就有簡化字,漢字簡化是大趨勢

記者採訪了幾位研究漢字的專家,南京大學文學院的高小方教授和魏宜輝博士都表示,漢字的簡化其實古已有之,並且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有了,同一個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好幾種寫法而到金文出現後,又對甲骨文進行了簡化。比如“星”字(如圖一),甲骨文的星是用五顆星表示,生字表聲符;到了金文,星字就只有三星了;後來又訛變為“日”來代表星,就只剩下一顆星;最後演變成我們今天的星字。

魏宜輝介紹,漢字的繁體寫起來特別麻煩,所以漢字簡化是自古以來的趨勢,沒什麼好爭議的。在古代,沒有電腦、錄音筆,字全靠手寫,自然是越簡單越好,特別是那些做會議記錄的官員,最好是能省則省。比如在秦代,官方統一的文字是篆文,但篆文寫起來很麻煩,所以在一些記錄會議紀要的文官中,就出現了筆劃更為省略的隸書,並且漸漸推廣。當時就出現兩種書寫體,在正式場合時,比如石刻碑帖、重要文獻等方面,就用官方規定的篆書,而在文書傳遞時,就大多采用隸書。

魏宜輝對古代漢字簡化進行了總結,他說漢字的簡化主要有三種

一種是對早期繁體筆劃的“省簡”,比如“車”字,最初的甲骨文是像形的(如圖二),由兩個軲轆、車身以及車輦組成,但最後就只剩下一個軲轆了,即“車”字。

第二種是“省變”,大多是從草書中演變而來。比如“言”字,在草書中就寫作今天的“讠”旁這種形式,所以現在帶“言”字旁的簡體字就都用“讠”來表示了。

第三種是用同音字取代,比如稻穀的谷和山谷的谷,在繁體字中本來是兩個字“榖”和“谷”,而為了省略筆劃,就統一用筆劃少的“谷”替代了。

魏宜輝說,在古代,簡體字並沒有形成一個體系和規範,喜歡怎麼寫就怎麼寫,一種字出現好幾種寫法是常有的事,所以就出現了很多異體字還有的文化差一些的,不會寫的字就生造一個,大致意思人家也懂,但對字本身的表音和表意功能就忽略了,於是又出現了一部分俗體字,這些字主要在商賈之間流行,因為這些字流傳較廣,於是便保留下來了,並且生命力更旺盛。

戴季陶向蔣介石下跪“為漢字請命”,反對推行簡體字

漢字簡化改革是從近代開始的。語言學家周有光在《漢字改革概論》中介紹了這段歷史:
1909年《教育雜誌》創刊號上一篇論文中就開始提倡簡體字書寫。論文中寫道:“最便而易行者,莫如採用俗體字。此種字筆劃簡單……易習易記,其便利一也。……若採用於普通教育,事順而易行,其便利二也”,簡體字運動拉開序幕。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劃案”,由陸基、黎錦熙、楊樹達連署。這樣響亮的號召提出後,接連有人出來提倡簡體字,並出版了幾種系統地整理簡體字資料的書籍。比如“孟津”展示的1930年出版的《宋元以來俗字譜》。

在這種形勢下,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324字)。這個簡體字表實際上就是錢玄同等所編《簡體字譜》草稿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這批簡體字公佈以後,立刻遭到很多保守學者的反對,比如戴季陶。據說他曾經向蔣介石下跪“為漢字請命”,反對提倡簡體字改革,最後蔣介石不得不下令教育部停止推行。於是,第一批簡體字在公佈不到半年後,就被迫收回了。

事實上,蔣介石還是提倡簡體字的。周有光在一本書中​​提到,蔣介石到台灣後,依然在提倡簡體字。

1980年,台灣教育部門頒布了《標準行書範本》,收了4000多個行書字,其中有600多個簡體字。由於簡體字多數是古代傳下來的,台灣跟大陸的簡體字大都相同或相近。這個範本的推行,使台灣知識分子都能認識簡體字。不過,台灣仍把繁體字作為“正體字”用於印刷,簡體字只用於手寫。

現行簡體字,有不少古已有之

而在漢字簡化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佈並成功得到貫徹實施的簡體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並最終制定出了一個《簡化字總表》。現在我們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簡稱《總表》),《總表》曾經頒布過兩次,一次是1964年頒布的,文革時期曾推出過《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對,於是到1986年6月,國務院又宣布“二簡字”停止使用今天的《總表》總共收錄了2235個字。

很多人以為今天的簡體字大多數是後來造的,其實這些簡體字大部分來源於歷代的簡體或俗體,有不少是源自古代的草體字,還有一些是古本字和古通用字。在《漢字簡化說略》一書中有這樣的記錄:有人對《總表》中的521個基本簡化字做過統計,發現其中80%以上的現行簡體字都是上世紀50年代以前就已經流行或存在的。其中:先秦的有68個字,秦漢的有96個字,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有32個字,隋唐五代的有29個字,宋遼金元有82個,明清有53個,民國60個,解放區和建國後的是101個。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現行的簡體字是具有深遠的歷史基礎的。魏宜輝和高小方也都表示,漢字簡化目前不僅在中國流行,海外一些國家也正在流行,比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在推行使用簡體字。當然,漢字的簡化也需要不斷規範和修改,不是說只要是簡化的就是好的,簡化是為了使文字更好地成為人們易讀易懂易記易寫的工具。

簡化案例
“爱”“亲”古已有之
“國”字簡體多達44種

在《漢字簡化說略》一書中舉了很多簡體字的來源,人們爭議很大的“爱”和“亲”字,書中就有介紹。民國時期的“囯”字在書中也有解釋。

爱(愛):本為形聲字,本義為行走之貌,後訛變作從爪從冖從心從夂,假借為仁愛。早在《魏崔勤造像》上,愛字就已經和現在的簡體字字形接近。隋智果、唐太宗書法作品中有把下部的“心、夂”連筆草化為“友”的,友愛一體,“愛”字從友,顯然是合理的。至元代,草書楷化的“爱”作為俗字即常見運用。

亲(親):形聲字,從見親聲,本義為感情深厚,引申為雙親。 “亲”是截取原字中帶有特徵性的部分構擬而成的簡體字,也可理解為省略形旁,首見於金代韓道韶《改並四聲篇海》。

国 (國):會意兼形聲字,從口從或,或亦聲,本義為邦,即王侯的封地。 “國”的簡體字多達44種,最為常見的是“国”“囯”兩種。 “囯”為會意字,漢印有用“王”代替“或”,敦煌寫本、《俗字譜》也簡作“囯”。 “国”是南北朝時就已出現的會意字,俗寫加點所致,見於懷素、米芾等的書法。 《簡化字總表》採用了“國”的俗字“国”
原文連結
中國社科院專家:漢字還有繼續簡化空間 ( 文匯網 )


國家標準 ( GB2312-80 )
GB 2312標準共收錄6763個漢字 ,其中一級漢字 3755個,二級漢字 3008個;同時收錄了包括拉丁字母、希臘字母、日文平假名及片假名字母、俄語西里爾字母在內的682個字符。
GB 2312的出現,基本滿足了漢字的計算機處理需要,它所收錄的漢字已經覆蓋中國大陸99.75%的使用頻率。 但對於人名、古漢語等方面出現的罕用字和繁體字,GB 2312不能處理,因此後來GBK及GB 18030漢字字符集相繼出現以解決這些問題。
原文連結
https://translate.google.com.hk/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s://zh.wikipedia.org/zh-hk/GB_2312&prev=search



< 現代漢語:修訂版 > ( 作者:程祥徽、 田小琳 )






http://www.jointpublishing.com/publishing/catalogue/chinese-learning/chinese-reference/9789620431029.aspx



顏真卿《祭侄文稿》 (  )

連結



王羲之《蘭亭序》(  )












連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7%BE%B2%E4%B9%8B 



正式語文
聯合國會員國有不同的觀點且通常使用不同的語言。聯合國共有六種正式語文,分別是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六種語文的精確口譯和筆譯,包括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對聯合國工作至關重要,因為這樣才能確保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問題得到清晰、簡潔的溝通。

1 則留言:

  1. 哈哈! 識多了一個字便看不出這首所謂 "四言詩" 的玄機,少一個字便可以。那 8 個字是 "天氣轉冷,小心身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