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 ASDF / JKL:]



學過打英文字的網友,看到這文章的標題,應該很容易聯想到這是關於打英文字時,左手的四隻手指和右手的四隻手指 (除了大拇指) ,所放在電腦鍵盤上的基本位置 (見圖7)。 

眾所皆知,大部份桌上電腦鍵盤的設計都是和圖(1)  "QWERTY" 鍵盤大同小異。相信大家已習以為常,很少理會那三排二十六個字母鍵 ( A  Z ) ,為什麼是由上左至下右地這樣排列 ( QWERT ...  BNM ),而不是順序由 A 排至 Z,難道順序排列不是更加方便學習和使用?

基於好奇,便嘗試尋找答案。按網上的資料,早在1876年,美國人 Christopher Sholes 已發明首部機械打字機 (見圖2),並採用了 "QWERTY" 的字母鍵排列。據說 Sholes 當時不用  的順序排列,或其他更高效率的排列,主因是機械式的 "字母鍵連動杆" ( typebars ) 的反應比較遲鈍 (見圖4),追不上打字員的速度,常常產生機械故障 ( mechanical jams )Sholes 沒辦法解決,便希望用這古怪的排序拖慢打字員的速度,來達到減少故障的目的。

其後,經過不斷的改良,由標準的機械打字機 (見圖3),發展到電動打字機 (見圖5),再到電子打字機 (見圖6),到最後被現今的桌上電腦和列印機取代,但鍵盤的基本設計仍是沿用 "QWERTY" 的字母鍵排列。很明顯,電子打字機和桌上電腦的鍵盤已沒有機械故障的問題,那為什麼不改用 A  Z 的順序排列,或其他更高效率的排列?是為了迎合使用者的慣性喜好,還是另有原因,我仍未找到有關的研究資料,所以不得而知。



[ 網上圖片]


( 1 )  現今桌上電腦常用的 "QWERTY" 鍵盤


( 2 )  Sholes & Glidden Typewriter,  Year 1876




( 3 )  已被淘汰的典型機械打字機 



( 4 )  機械打字機的立體圖解 



( 5 )  已被淘汰的典型電動打字機  



( 6 )  面臨被淘汰的典型電子打字機  



( 7)  標準打字指法



延伸閱讀

Why are the keys arranged the way they are on a QWERTY keyboard? ( Source:How Stuff Works )

The QWERTY myth ( Source:The Economist )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96071

Typewriter (Wikipedia)

QWERTY鍵盤 (維基百科)



*****


順便一提,在網上的新聞討論區常見 "本土派" 人士攻擊中國的簡體字。也基於好奇,便嘗試搜集有關的資料,印證那些攻擊是否合理。

其實,甲骨文時期已有簡化字,漢字簡化是大趨勢。按維基百科資料,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一共收錄了324個民間流傳最廣的俗字、古字和草書字。因為有爭議,第二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 

其後,國民黨推出的簡體字中,很多都是現在正在使用的漢字。比如對 ” 字的簡化,當初用的是 "囯",現在的簡體字是  ""。漢字的繁體寫起來特別麻煩,而文字約定俗成,漢字簡化又是自古以來的趨勢,只要是有系統地簡化,便沒什麼好爭議。



延伸閱讀

A)   < 簡化字溯源 > ( 作者: 張書岩/ 王鐵琨/ 李青梅/ 安寧 )

內容簡介
本書上編介紹了漢字形體發展演變的總趨勢,並以醞釀、實踐、振興和高潮四個階段講述了自清末以來的漢字簡化運動史。下編一共收錄解說了482個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的來源。並附圖184幅,清晰顯示出簡化字在歷史文獻中的使用痕跡。

上編:漢字簡化運動史略

緒論:
一、漢字形體發展演變的總趨勢
二、簡體字古已有之
三、近百年來漢字簡化運動的歷史分期
第一節:漢字簡化運動的醞釀(清末——1934
一、清末陸費逵揭開簡體字運動的序幕
二、“五四”以後簡體字運動的逐漸興起
第二節:漢字簡化運動的初步實踐(19351949
一、推行手頭字運動
二、《第一批簡體字表》的頒布與取消
三、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簡體字運動
第三節:漢字簡化運動的振興和發展(19491955
一、新中國的誕生——漢字簡化運動進入政府有計劃推動的歷史新階段
二、漢字簡化運動的研究準備
三、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的召開和漢字簡化方針的確定
第四節:漢字簡化運動的高潮及其成果(19561986
一、《漢字簡化方案》
二、《簡化字總表》
下編: 簡化字溯源
說明
分類溯源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圖錄
漢語拼音索引
簡化字始見時代一覽表(一、二類字)
附錄
1932年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彙》中的簡化字
主要參考文獻

結:

B)   簡體字 (  互動百科  ) 

以後有興趣再回答 “共產黨強迫大家使用簡體字”、“簡體字破壞中國文化”、“簡體字醜陋”、“簡體字破壞漢字結構”、“簡體字使中國人變笨”、“簡體字不能提高學字速度” 等等這類極其可笑而居然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的指責。 

簡體字 - 漢字的簡繁之爭

對於漢字簡化,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近年來對於漢字簡化的反思和爭論開始升溫。

贊同漢字簡化的觀點

1.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在演化過程中不斷簡化。除中國大陸外,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都在簡化漢字,是大勢所趨。

2.中國大陸規定的簡體字基本源於民間業已流傳的寫法,其中一些來自古體,並非憑空創造。

3.漢字的簡化減少了漢字的筆劃數和漢字的數目,因而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同時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有利於普及教育,且廢除繁體中的異體字便於民眾交流。

4.中國大陸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等專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體,繁體典籍很容易找到。

5.大部分受簡化字教育的中國大陸人在閱讀繁體字時並未出現明顯理解困難。

6.在電腦、手機、PDA等數字設備,文字大小有限,簡化漢字因筆劃較簡單,顯示較清楚。

反對漢字簡化的觀點

1.漢字簡化後,不利於對中國五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繼承,推廣漢字簡化之後,很多現代中國人無法再直接閱讀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書以簡化字重印,亦往往會出現歧義,使讀者誤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來,一直有聲音鼓吹廢除漢字,改以拉丁字母-這是中​​共推動簡體字背後的意識形態。作為世上最後一種活的表意文字系統,簡體字是消滅一種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個步驟。

2.不利於中國大陸、台灣、港澳等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日本等外國使用的漢字也進一步脫節,做成人為的“書不同文”。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陸地區在世界的地位日漸重要,故隨之採用簡體,所謂大勢所趨,追究其根源,仍是來自中國政府的政治力。

3.簡化字違反了六書造字原則,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統,大大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與邏輯性。許多漢字失去表義的結構,使學習漢文的過程中失去以表義結構推測字義的學習途徑。現行簡化字的推類系統混亂,常有例外的或類推不一致情況,而且什麼字依從類推、什麼字不依從的隨機性很高。結果使漢字系統更繁雜,增加學習者的負擔。

4.漢字的發展並非只是簡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寫作“又”,可見繁化的過程亦一直在漢字中進行,並且在漢字發展中佔了不少比重。這主要是為了辨義的實際需要,自然而然發展而成的,並非用政治力去強行改造。而自楷書大致定型至今,時間已接近兩千年。把“簡化”說成是漢字的主要發展途徑,是粗疏和太“想當然”的。

5.從書法美觀的角度出發,很多簡化字的設計不夠嚴謹,同時對於篆書、隸書等書體,簡化之後失去原先書體的特殊美感。

6.一字多義,簡化後產生的許多類似字形,以及缺乏音義結構等,都造成閱讀上辨識的困難。

7.很多媒體如報紙、網站等被迫同時設立繁體和簡體兩種不同的版本和/或相關的繁簡轉換工具,花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8.在電腦處理漢字中,不論繁體還是簡體,輸入速度均相若。並不見得簡體字較有效率。但簡化字一字兼代數字的設計,增加了用電腦轉換時的難度,使轉換結果不太理想。

9.簡化字與掃除文盲沒有直接關係,在香港、台灣等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文盲人口比例遠遠低於中國內地,可見掃盲工作重點在教育的資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簡化字。

10.以形聲方法創制出來的簡體字,未必能兼照各種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區的人難以理解這些簡化字。如“艦”字以“監”作聲旁,兼顧古音系統和各地許多方言,簡化字寫作“艦”,以“見”作聲旁,只照顧了普通話,切斷了聲旁與方言和古音的關係。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諧聲系統時,簡化漢字往往不可信。

11.即使在大陸,也無法完全廢了正體字。不只因為古籍、文言等需要,還有更多被刻在古蹟或建築物上的漢字,皆無法取代。由於正體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則否(因正體字在字義上可完全包容簡體字),因此,簡體字的出現造成了漢字的累贅,大量增加漢字字數,對學習造成負擔。

12.港澳回歸多年仍繼續使用繁體字,也說明了簡繁之爭的一些現實問題。

13.人們在屏幕閱讀漢字時,無須每筆都仔細看清,看到輪廓已能辨別。不論繁簡,漢字的顯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見得簡化字有特別優勢。相反,因簡化字產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環境裡的辨認難度。

14.科技可以改進,應發展合適科技來配合漢字的需求,而非強行削足就履。

結:

C)   簡化字 ( 維基百科 )
簡化原則
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了八項簡化原則

假借字,採用一個同音或者近音的字代替。其中有些是採用了更古的漢字,例如:「丰」與「豐」;「腊」與「臘」。有時候,使用同一個字的更古代的簡單版本(如「从」與「從」)。

形聲字,借用形聲字的原理,將原有的形聲字更換形旁或聲旁使之更簡單。
草書楷化,將草書的寫法轉成楷體,如「专」和「專」。

特徵字,原來的字可能有多個部分,現在僅保留其具有特徵的一部分,如「医」與「醫」。

輪廓字,保留原來字的輪廓,如「鸟」和「鳥」等。

會意字,借用會意字的造字原理,用較簡單的表意部件來代替原來的複雜筆畫。如「泪」和「淚」;「尘」與「塵」。

符號字,將原來字中筆畫較繁複的部分變成簡單符號,例如「鸡」與「鷄」。

偏旁類推字,從簡化的偏旁部首類推出由它們合成的字的簡化,如「讠」與「訁」,「钅」與「釒」。

這些原則頗為籠統,尚不能涵括實際的漢字簡化方法。但這些原則頗具代表性,簡化字政策亦採用了不少。

《第一批簡體字表》簡化原則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國音常用字彙》,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還收錄了部分「破體」、「小字」等宋元以來「通俗的簡體字」。19351月,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二十九次常務委員會召開,通過了「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的《簡體字案》。如案名所示,它不是為新文字定策,而是提出將已在流通的簡體字加以整理,以作為標準字。所謂「固有的比較實用的簡體字」即為:

( ) 現行的俗體字;
( ) 宋元以後小說中的俗字;
( ) 章草(漢魏時代的草書);
( ) 行書和草書;
( )《說文解字》中的筆劃少的異體字;
( 六 ) 碑碣上的別字。

《漢字簡化方案》簡化原則

以下是據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簡化字研訂時所採用的原則:

從俗從簡

規範化:
I) 消除異體字
II) 突出形聲特性
III) 儘量保留表意特性
IV) 穩定性
V) 實用性
VI) 適當的藝術性

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確定了以「述而不作」作為漢字簡化的原則。同年,毛澤東指出「簡化」不只是字體形象上簡化,更要合併漢字,減少規範漢字的數量。

簡化方法: 
a) 類推簡化 
b) 廢除異體字 
c) 採用新字形 
d) 其他

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E%80%E5%8C%96%E5%AD%97


D)   附錄:簡化字總表

E)   第一批簡體字表 ( 維基百科 )

F)   現代標準漢語 ( 維基百科 )

G)   黎錦熙 維基百科 )

黎錦熙(189022日-1978327日),字君緝、君劭、伯昕,號劭希、劭西、邵西,別號鵬庵等,湖南湘潭人語言文字學家、改革家、語文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三次出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黎錦熙出生書香門第。兄弟八人各有專才,人稱「黎氏八駿」1905年,黎錦熙15歲時考中了最後一屆秀才。1906年,受湘贛萍瀏醴起義的影響,來到長沙,與張子平發起「德育會」,後遭通緝,逃匿還鄉

1907年,考入北京鐵路專修科。次年因學校毀於火災,返回湖南,考入湖南優級師範史地部。三年後,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1912年,開始編輯小學教科書,將《西遊記》收入課文,包含了改革教育、廢除八股文、學作語體文的思想,引起保守人士的驚駭。1914年,任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歷史教員。學生中包括毛澤東等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

1949年,被毛澤東指定和吳玉章、馬敘倫、范文瀾、成仿吾、郭沫若、沈雁冰組成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同年,任北平師範大學校委會主席。1950年,繼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總主任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第一屆學部委員。1949年至1978年中,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8327日,於北京逝世。逝世當天猶在審定由女兒記錄整理的他在北京地區語言學科規劃會上的書面發言稿

主要專著
《新著國語教學法》,商務印書館,1924
《新著國語文法》,商務印書館,1924
《比較文法》,北平著者書店,1033
《國語運動史綱》,商務印書館1934
《建設的「大眾語」文學》,商務印書館,1936
《方誌今議》,商務印書館,1940
《中華新韻》,商務印書館,1950
《漢語語法教材》,商務印書館,195719591962,與劉世儒合著。
《文字改革論叢》,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結:
J)   < 漢字圖解1000例 > ( 李樂毅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