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台教授重新認識中國




台灣為什麼不了解大陸?
遷徙不自由?什麼是自由?
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延伸閱讀

超越國共.擺脫美日.讀懂中國 (遠望:文|林金源)

長期以來,臺灣社會具有右傾的偏頗心態。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視為正確、優異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則是落伍、邪惡的制度。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原本只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兩套價值體系,沒有先天的對錯、高下之分。但臺灣就可以把「市場經濟」聖潔化成為「自由經濟」,言下之意,非「市場經濟」就無法給人民帶來「自由」。這雖然只是名詞遊戲,但在早年它背後卻隱藏著對美國制度的大力頌揚和對大陸制度的極端鄙夷。長此以往,生活周遭不經意的用語,都具有割裂兩岸關係的副作用。一般臺灣人都習以為常。


. . .


西方民主的「一人一票」早已變質成為「一元一票」。又如前文所述,Stiglitz說:「美國模式並沒有為多數美國人民帶來好處」,儘管這是對西方民主最含蓄的批評,但民主的弊端已躍然紙上。偏偏仍有很多人把「民主」奉為普世價值,甚至把它視為是否願意統一的首要標準,這豈非只「看見你兄弟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

平心而論,大陸長期優異經濟表現的背後,必有其合理、有效的政治體制,否則何以致之?中國傳統政治運作的核心理念,是我老祖宗傳之久遠的「民本」思想。如果民主注重的是一人一票,是誰來主持政府;民本注重的則是庶民大眾是否受益?以及政府究竟如何發揮功能?「民本」與「民主」相較,「民主」是程序/手段/工具價值,「民本」才是目的價值,二者不在同一層次程序價值不可能是普世價值,目的價值才可視為普世價值。換言之,我們可用民本衡量民主以及其他任何政體,但不能用民主來衡量所有政體。若誤將民主視為普世價值,就會得出「民主的缺點只有用更民主來解決」的結論,也就是「越民主越好,越高比例的政治人事與政策問題交由更直接、更頻繁、更高比例選民的直接投票就越好。」果真如此,那麼菲律賓、印度就應表現得比中國更好。然而,當西方斤斤計較於民主的「程序正義」時,中國更關心的毋寧是此程序所能帶來的結果。中國大陸不盲目追隨程序民主,而是把解決國家發展的具體問題作為首務,逐漸摸索出符合中國所需的政治體制,而後再將此體制法治化、制度化。從實踐結果論,這樣的民本思路,顯然比印度、菲律賓徒務民主要高明...

原文連結 (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