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轉載文章






【憂草觀察】外交部新來了一位“文藝青年”? [ 作者:汪憂草 ] 

最近有媒體稱,奧巴馬亞太之行沒有來中國,或意在針對中國。對此,外交部發言人秦剛2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是不是針對中國,要看美方是怎麼說、怎麼做的。至于來不來中國,一句話: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這裏。(4月28日中新網) 

大導演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捧紅了一首小詩《見與不見》。這是片中女兒在父親臨終前的人生告別會上送他的詩,探討了愛與生命兩大主題,內斂而深情,令不少觀眾熱淚盈眶:“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裏,不增不減……” 

這首《見與不見》因風格與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作品極為相似,一直被認為是他的作品。網友被這首詩深深打動,有人在微博緬懷這位詩人,也有人走進書店尋找他的詩集。實際上,這首詩是當代藏族女詩人多多幾年前的作品,而它最感人之處,恐怕就在于那種灑脫與超然的胸襟,頗有些《論語‧述而》中“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韻味。 

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秦剛非常巧妙地把《見與不見》的詩情畫意“嫁接”到了外交語境裏,不但讓聽起來老生常談、枯燥乏味的外交辭令頓時變得充滿了靈氣,也讓外交部發言人成了一名討巧的“文藝青年”。 

老實說,外交部發言人可是個極具挑戰的行當,不但考驗著當事人對外交政策的領悟能力,同時還需要恰到好處地“代表”國家發聲,這中間的酸甜苦辣恐怕是外人難以想見的。上世紀80年代末東歐發生劇變,在前蘇聯外交部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起前蘇聯對這個事件的評論,前蘇聯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匈牙利的局勢變化得太快,以至于我無法加以評論”,贏得了全場掌聲,成為經典。

秦剛在答記者問時,已經越來越顯示出自信、睿智與詼諧。他曾以“中國領導人很忙”妙答日本方面提出的對話請求,也曾以“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來諷刺敵對勢力對北京奧運的種種阻撓,不久前還曾詼諧地建議美日從孔子名句“君子和而不同”找啟示,奉勸美國人和日本人“向孔夫子學習”。如今他又把《見與不見》詩句巧妙地套用在記者會上,既向記者們展示了十足的“文藝范兒”,溫文而爾雅,更把中國“不怒自威”的大國形象彰顯在世人面前,確實是十分精彩的一幕。(發稿:華聲在線-華聲評論)

來源


《見與不見》創作僅3年作者並非倉央嘉措

來源 ( 東方網 作者:王霖 )

章摘要

在馮小剛的電影《非誠勿擾2》裡,李香山(孫紅雷飾)女兒在父親臨終前的人生告別會上,念了一首小詩《見與不見》,這一念,念得人熱淚盈眶,念得人心生痛楚。電影上映後第二天,《新周刊》在官方微博上貼出《見與不見》這首小詩,並稱其是17世紀著名詩人倉央嘉措的作品。一傳十、十傳百……倉央嘉措這個名字在微博上被迅速傳播,從而轉到了短信、QQ等大眾傳播渠道。很多人會收到『油膩膩的短信詩』,大多以『你見或不見我』開頭,末尾再加上『倉央嘉措』幾個字。在網上,人們將這種格式稱為『見與不見體』。

紮西拉姆·多多 ( 一名平靜的當代女詩人 )

紮西拉姆·多多是個廣州女孩。她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本人特別愛寫詩。《見與不見》被誤讀為倉央嘉措作品後,很多媒體發表過澄清文章。豆瓣『倉央嘉措小組』也發表專門文章闢謠。但由於倉央嘉措的名氣太大,很多人都願意相信這是倉央嘉措的作品。 

日前,紮西拉姆·多多確認,《見與不見》確實是自己的作品。她說:『這首詩出自我從2007年5月開始寫的《疑似風月》集的中集。靈感來自蓮花生大師的一句話:「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我想通過這首詩表達大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跟愛情、風月沒什麼關系。』 

關於倉央嘉措,一個普遍的說法是:他生於1683年,24歲時在被押解北京途中去世,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他孤獨而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各種謎團,幾百年來,人們想象著他的離經叛道、放蕩不羈,推測著他死亡的各種版本。流傳最廣的,還是他寫的那些被稱作情歌的詩以及夜出布達拉宮在八廓街黃房子裡會友的傳說。

有關倉央嘉措情歌的偽作與誤傳一直都存在,並非因為《非誠勿擾2》纔開始,一些在網友間流傳甚廣、被稱作『倉央嘉措最美的詩句』,都與他毫無關系。

翻譯過倉央嘉措詩歌的作家龍冬曾在微博上為倉央嘉措『打假』:『只要哪句話安上倉央嘉措的名字,就能流行。實際上,倉央嘉措不存在什麼熱不熱的問題,他在藏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如果非要說「熱」,只能說這種熱是虛幻的。人們不了解他,包括他是誰,是什麼時代的人,都不太清楚。』龍冬說,更嚴重的是,由偽作衍生出來的『假書』充斥著圖書市場,而且很多都在暢銷書排行榜上。

『那些所謂的冒名作品,都具有《讀者文摘》閱讀特質,便於在這個時代流行。倉央嘉措真正的詩歌多數人並不欣賞,偽造的倉央嘉措詩歌,其實大都並無惡意,人們只是欣賞「倉央嘉措」這個遙遠神秘的意境符號而已。』龍冬說。

龍冬反對將倉央嘉措的詩解讀為『情歌』,『倉央嘉措生活的那個時代,是西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最風雲變幻、復雜的時代。找情人,怎麼可能?格魯派是戒律嚴明的教派。前輩在翻譯上的確有貢獻,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龍冬曾對照藏文原文翻譯了70首倉央嘉措詩歌,發表在《讀庫》雜志上。他認為,翻譯倉央嘉措的詩歌首先應該回到藏文本身,『他寫的不是政治詩,也不是宗教詩,而是一個有社會冷暖感知的人寫的作品。』然而,人們對此並不關心,就像在為倉央嘉措『打假』時,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網友對他說:『只要詩好就行了,不在乎是誰的。』

『為什麼我們對李白和杜甫的認識,不會有這樣大的偏差,憑什麼就可以隨意地去誤解倉央嘉措?』龍冬說。

這位寂寞的詩人,面目模糊的六世達賴喇嘛,在300年後接受著人們的朝拜、想象以及消費。在布達拉宮,倉央嘉措的塑像前,導游會停下來為游客講一講他的傳奇。但在降邊嘉措的印象中,倉央嘉措的塑像前沒有酥油燈,也很少有人敬獻哈達,他的像,只是一具普通的泥塑。




《見與不見》原題《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來源



3 則留言:

  1. 如果美國的政客和領導人有讀過和懂得上一篇 < 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 >,便不會天真地輸出美式 "自由和民主" 主義教條去影響其他 "非美式民主" 國家,以 "不是友便是敵" 的態度,去推銷美式 "自由和民主" 制度。效果如何,不用多說,大家應該心裏有數。

    回覆刪除
  2. 相信有留意西方政治的網友,都知道兩位最影響美國外交的人: 巴布斯特 (Dean Babst) 和摩根索 (Hans J Morgenthau)。

    美國以為蘇聯的瓦解,是因為巴布斯特的 『民主和平論』發揮效用,這個想法不竟是太過天真,當然是錯的。民主和平論假設只要各個國家轉變成美國人心中的 "開放,自由和民主",大家便可以瞭解對方,世界便可以趨向穩定。但事實是民主制度本身就極為混沌紊亂,民主已被界定為世上最難以預測的政府形態。

    這可以解釋為何美國過去積極介入和操弄伊拉克、瓜地馬拉、印尼、英屬蓋亞那、巴西、智利等等國家的民主進程。

    與巴布斯特的天真 『民主和平論』一樣,摩根索的『現實主義論』也經不起世界現實考驗,美國的外交政策只會把別國弄得愈來愈混亂...

    回覆刪除
  3. 湊湊興,假如我是秦剛,我會說:

    你看,或者不看,
    應帝王就在書裡, 
    不刪不改; 
    你懂,或者不懂, 
    哲理就在應帝王裡, 
    不偏不倚; 
    你信,或者不信, 
    命運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或者, 
    讓命運藏在心裡,
    坦然接受,
    默然歡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