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I Will Be There



I Will Be There ( Katie Melua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IRIP-hSfJ0



Lyrics:

She is like the lady down the road
Or just the woman up the street,
Like any mother you may know.
To me, she is the one who had it planned
To lead us all to Wonderland,
She always wanted us to go,
And she said:
Don't ever be lonely,
Remember, I'll always care.
Wherever you may be
Remember I will be there.
And like another lady that we know
She has a smile so bright and sweet,
And hair as white as driven snow;
Though life is never easy day to day,
She has a very special way
To make us smile when we are low.
And she says:
Don't ever be lonely
Remember, I'll always care.
Wherever you may be
Remember I will be there.
Don't ever be lonely
Remember, I will be there.
I will be there.
I will be there.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高鐵延誤超支你點睇?




香港高鐵 Hong Kong High Speed Rail



香港高鐵 Hong Kong High Speed Rail 2/2




工程師指大型項目常延誤難逐一公布 [ 星島日報–2014年5月5日 ] 


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


(綜合報道) 港鐵以自信可以追趕工程進度為由,說服港府公布高鐵延誤詳情,被批隱瞞公眾。曾任土力工程處處長的工程師學會會長陳健碩認為,像高鐵這類大規模的工程項目出現延誤經常發生,港鐵在事件中缺乏政治敏感度,低估公眾對高鐵工程進度的關注,但指出承建商一般會設法追趕進度,如有信心如期完工,就不會公布延誤。

港鐵早前向立法會提交的報告指,高鐵工程團隊自信可追趕落後工期,故雖然去年十一月已知高鐵工程受阻,亦維持向董事局和政府匯報高鐵於一五年底竣工。港鐵未有即時公布延誤,為人詬病,港府否認隱瞞延誤亦惹批評。

港鐵乏政治敏感度

曾任土力工程處處長的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陳健碩表示,大型工程由不同工程合約組成,經常出現延誤,承建商一般會盡量想辦法追趕進度,如在地盤不同地點同步施工,縮減工程時間,如果承建商有信心可追回進度,一般不會對外公布工程延誤情況。他並舉例指,他曾於一九七六年負責建造紅磡火車站,當時亦有延誤情況,而工程團隊於最後階段通宵趕工,最終如期竣工,亦毋須對外公布。

陳健碩估計,港鐵是在隧道鑽挖機浸壞之後,知道追趕進度無望,才公布延誤事件,認為港鐵缺乏政治敏感度,因現時社會對政府工程關注增加,工程問題亦趨政治化,港鐵錯估公眾對高鐵工程的關注。不過,陳健碩認為,公布所有工程延誤在實際上亦不可行,「政府每年有七百億、八百億元工程額,無可能樣樣都交代,市民亦不會聽。」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朱沛坤亦指,工程有遲有早,「十單工程十單都有延誤」,發現延誤後首要是集中火力追趕進度,問責反而會令工程延誤更長,「跟議員講,都不會令工程加快。」

來源



【大鳴大放】高鐵延誤問責()


【now新聞台】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認為,現時政府對港鐵的監管機制沒有出錯,無須改動,當前首要須解決的,是工程上的技術難題,並且審視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盧偉國又表示,現時問責官員的表現,也反映特首組成管治班子,本身也是個難題。

新民主同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表示,港鐵今次犯錯,影響企業誠信,董事局成員應承擔責任,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應引咎辭職。他認為,過去大型基建項目,都由政府成立跨部門小組統籌,今次由港鐵總籌便出錯,日後十大基建項目陸續展開,應要確立統籌制度

來源



張炳良認判斷有誤 韋達誠稱溝通出問題 三巨頭同為高鐵認錯 [ 星島日報 ]

新聞摘要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昨日討論高鐵工程延誤事宜,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港鐵主席錢果豐及行政總裁韋達誠先逐一為事件向公眾致歉。張炳良表示事後反省是自己過於信賴港鐵,即使在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法會會議前夕,政府就工程完工日期對港鐵有異議,仍無主動向公眾交代,「係咪韋達誠先生打個電話畀我,我受壓就改,絕對唔係……但當時應向立法會講清楚與港鐵有分歧,咁樣可能仲簡單啲,可能到今天唔會引起各方嘅質疑。」 

來源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轉載文章






【憂草觀察】外交部新來了一位“文藝青年”? [ 作者:汪憂草 ] 

最近有媒體稱,奧巴馬亞太之行沒有來中國,或意在針對中國。對此,外交部發言人秦剛2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是不是針對中國,要看美方是怎麼說、怎麼做的。至于來不來中國,一句話: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這裏。(4月28日中新網) 

大導演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捧紅了一首小詩《見與不見》。這是片中女兒在父親臨終前的人生告別會上送他的詩,探討了愛與生命兩大主題,內斂而深情,令不少觀眾熱淚盈眶:“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裏,不增不減……” 

這首《見與不見》因風格與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作品極為相似,一直被認為是他的作品。網友被這首詩深深打動,有人在微博緬懷這位詩人,也有人走進書店尋找他的詩集。實際上,這首詩是當代藏族女詩人多多幾年前的作品,而它最感人之處,恐怕就在于那種灑脫與超然的胸襟,頗有些《論語‧述而》中“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韻味。 

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秦剛非常巧妙地把《見與不見》的詩情畫意“嫁接”到了外交語境裏,不但讓聽起來老生常談、枯燥乏味的外交辭令頓時變得充滿了靈氣,也讓外交部發言人成了一名討巧的“文藝青年”。 

老實說,外交部發言人可是個極具挑戰的行當,不但考驗著當事人對外交政策的領悟能力,同時還需要恰到好處地“代表”國家發聲,這中間的酸甜苦辣恐怕是外人難以想見的。上世紀80年代末東歐發生劇變,在前蘇聯外交部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起前蘇聯對這個事件的評論,前蘇聯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匈牙利的局勢變化得太快,以至于我無法加以評論”,贏得了全場掌聲,成為經典。

秦剛在答記者問時,已經越來越顯示出自信、睿智與詼諧。他曾以“中國領導人很忙”妙答日本方面提出的對話請求,也曾以“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來諷刺敵對勢力對北京奧運的種種阻撓,不久前還曾詼諧地建議美日從孔子名句“君子和而不同”找啟示,奉勸美國人和日本人“向孔夫子學習”。如今他又把《見與不見》詩句巧妙地套用在記者會上,既向記者們展示了十足的“文藝范兒”,溫文而爾雅,更把中國“不怒自威”的大國形象彰顯在世人面前,確實是十分精彩的一幕。(發稿:華聲在線-華聲評論)

來源


《見與不見》創作僅3年作者並非倉央嘉措

來源 ( 東方網 作者:王霖 )

章摘要

在馮小剛的電影《非誠勿擾2》裡,李香山(孫紅雷飾)女兒在父親臨終前的人生告別會上,念了一首小詩《見與不見》,這一念,念得人熱淚盈眶,念得人心生痛楚。電影上映後第二天,《新周刊》在官方微博上貼出《見與不見》這首小詩,並稱其是17世紀著名詩人倉央嘉措的作品。一傳十、十傳百……倉央嘉措這個名字在微博上被迅速傳播,從而轉到了短信、QQ等大眾傳播渠道。很多人會收到『油膩膩的短信詩』,大多以『你見或不見我』開頭,末尾再加上『倉央嘉措』幾個字。在網上,人們將這種格式稱為『見與不見體』。

紮西拉姆·多多 ( 一名平靜的當代女詩人 )

紮西拉姆·多多是個廣州女孩。她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本人特別愛寫詩。《見與不見》被誤讀為倉央嘉措作品後,很多媒體發表過澄清文章。豆瓣『倉央嘉措小組』也發表專門文章闢謠。但由於倉央嘉措的名氣太大,很多人都願意相信這是倉央嘉措的作品。 

日前,紮西拉姆·多多確認,《見與不見》確實是自己的作品。她說:『這首詩出自我從2007年5月開始寫的《疑似風月》集的中集。靈感來自蓮花生大師的一句話:「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我想通過這首詩表達大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跟愛情、風月沒什麼關系。』 

關於倉央嘉措,一個普遍的說法是:他生於1683年,24歲時在被押解北京途中去世,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他孤獨而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各種謎團,幾百年來,人們想象著他的離經叛道、放蕩不羈,推測著他死亡的各種版本。流傳最廣的,還是他寫的那些被稱作情歌的詩以及夜出布達拉宮在八廓街黃房子裡會友的傳說。

有關倉央嘉措情歌的偽作與誤傳一直都存在,並非因為《非誠勿擾2》纔開始,一些在網友間流傳甚廣、被稱作『倉央嘉措最美的詩句』,都與他毫無關系。

翻譯過倉央嘉措詩歌的作家龍冬曾在微博上為倉央嘉措『打假』:『只要哪句話安上倉央嘉措的名字,就能流行。實際上,倉央嘉措不存在什麼熱不熱的問題,他在藏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如果非要說「熱」,只能說這種熱是虛幻的。人們不了解他,包括他是誰,是什麼時代的人,都不太清楚。』龍冬說,更嚴重的是,由偽作衍生出來的『假書』充斥著圖書市場,而且很多都在暢銷書排行榜上。

『那些所謂的冒名作品,都具有《讀者文摘》閱讀特質,便於在這個時代流行。倉央嘉措真正的詩歌多數人並不欣賞,偽造的倉央嘉措詩歌,其實大都並無惡意,人們只是欣賞「倉央嘉措」這個遙遠神秘的意境符號而已。』龍冬說。

龍冬反對將倉央嘉措的詩解讀為『情歌』,『倉央嘉措生活的那個時代,是西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最風雲變幻、復雜的時代。找情人,怎麼可能?格魯派是戒律嚴明的教派。前輩在翻譯上的確有貢獻,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龍冬曾對照藏文原文翻譯了70首倉央嘉措詩歌,發表在《讀庫》雜志上。他認為,翻譯倉央嘉措的詩歌首先應該回到藏文本身,『他寫的不是政治詩,也不是宗教詩,而是一個有社會冷暖感知的人寫的作品。』然而,人們對此並不關心,就像在為倉央嘉措『打假』時,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網友對他說:『只要詩好就行了,不在乎是誰的。』

『為什麼我們對李白和杜甫的認識,不會有這樣大的偏差,憑什麼就可以隨意地去誤解倉央嘉措?』龍冬說。

這位寂寞的詩人,面目模糊的六世達賴喇嘛,在300年後接受著人們的朝拜、想象以及消費。在布達拉宮,倉央嘉措的塑像前,導游會停下來為游客講一講他的傳奇。但在降邊嘉措的印象中,倉央嘉措的塑像前沒有酥油燈,也很少有人敬獻哈達,他的像,只是一具普通的泥塑。




《見與不見》原題《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來源



《 莊子﹒應帝王第七 》



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肩吾見狂接輿。狂接輿曰:「日中始何以語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狂接輿曰:「是欺德也。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夫聖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

天根遊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又復問。無名人曰:「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嚮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係,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猿狙之便、執嫠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

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生死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列子見之而心醉,歸以告壺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壺子曰:「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與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女。嘗試與來,以予示之。」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溼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見吾杜德機也。嘗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見其杜權矣。」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是殆見吾善者機也。嘗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吾鄉示之以太沖莫勝。是殆見吾衡氣機也。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此處三焉。嘗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壺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也。」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於事無與親,彫琢復朴,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於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