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追求的
是民主還是獨立?
作者: 葉劉淑儀女士
來源: 南華早報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有些人認定,因為香港的祖國是由共產黨統治,而共產黨本質上就是奉行無產階級專政,所以香港永遠不可能達到民主。對於這些人來說,除非香港脫離祖國的懷抱,否則任何推動香港民主的嘗試都是沒有意義的。
「佔領」活動現已進入第六周,學生領袖及在背後支持他們的人似乎也有類似的想法。儘管公眾對抗議行動的支持正在下降,學生領袖仍繼續堅持推翻北京於8月31日就提名機制所作的決定,要求以「公民提名」代替,目的是要使香港人在選舉行政長官一事上完全由自己做主。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最新的招數是要求與國家領袖在北京會面。
「公民提名」絕對不是國際慣例。被經濟學人智庫評為「完全民主」的國家當中,只有六個使用「公民提名」作為提名政治元首的方式。普選的本義是指公民享有普及而平等權利,可以在真正定期的選舉中以不記名方式投票。我們的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制度均完全符合國際標準。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禁止對政治權利的行使施以任何「不合理的限制」,但把這些保障等同普及的提名和參選權,則難以說得通。
那麼,為何學生和他們的支持者仍堅持要求一個既非國際公認,又不符合《基本法》的制度?他們真正追求的,究竟是民主,還是一個類同獨立的狀態,完全抺掉北京在行政長官選舉的角色?儘管西方媒體最初把香港的抗議活動命名為「雨傘革命」,本地的佔領行動倡導者卻小心避開「革命」兩字。然而,在獅子山頂宣揚民主的橫額背後,他們心底裡其實是否想尋求自治,即使無法達到此目標,也要儘量打擊梁振英政府,破壞北京與香港之間的關係?
如果學生心目中的「民主發展」是指民眾參與,那麼現在香港的民主程度已經是前所未有地高。從1985年創立功能組別選舉時起,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程度突飛猛進。2016年起,所有區議員都會經由民選產生。
70個立法會議員中,
40個已經由直接選舉產生。功能組別選舉中,有9個界別的代表由符合專業資格的個人選民選出,選舉競爭激烈。
上述代議機構在治理香港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機構的定期選舉已經大大提高了政府運作的透明度和官員的問責性。然而,和成熟民主政體一樣,我們的半民主制度也面對同樣的危機。政治諮詢曠日持久,議而不決,令公務員的士氣和效率受損。政治鬥爭壓到公眾利益,少數激進派在立法會拉布,令政府面臨像美國財政懸崖的境地。有立法會議員要脅說,除非北京給予香港「真正的民主」,否則將於審議法案及政府開支建議時採取「政治不合作」。可以預見更多政策會被延誤。
一些知名學者建議,克服社會分化的唯一方法是確保下一屆獲選的行政長官得到可信的民意授權。美國總統雖是民選,仍礙於國會敵對勢力而舉步維艱,由此看來,上述想法很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強大的民意授權會為管治帶來很多好處。但是,民選特首上台後,一旦要為具爭議性的問題作出艱難抉擇,還是會面臨失去市民支持的風險。此外,即使是民選的領袖,也需要強大的團隊支持,並要具備與立法機關合作的能力。
沒有制度是完美的。如果學生及其支持者實際上是要將香港從中國切割出來,注定會失敗。任何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香港極度依賴中國供應基本必需品,無法在缺乏中國支持的情況下生存。此外,《基本法》保障了一國下兩個不同的制度,破壞《基本法》對香港人並沒有任何好處。
在《基本法》框架內建立民主制度是完全可能的。年輕人可以在下一階諮詢爭取提名委員會席位。女性及其他代表不足的群體同樣可以這樣做。隨著競爭越來越多,我們將有更大機會去選出一個更具代表性及有才幹的特首。
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