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熱門話題



政棍、一些旣得利益者和全霉近日炒作的熱門話題之一, 應該是關於政府批出電視免費牌照的決定。直至此刻,那些反對聲音仍未改變我傾向支持政府發牌的決定。個人意見:

在商言商,如我是當事人,便盡快冷靜下來去檢討申請失敗的原因,與政棍和全霉劃清界線,集中精神去檢討業務策略和部署卷土重來,如仍有信心這是有利可圖。成功的商人都知道和政府硬碰是不智的,企圖利用輿論壓力去威脅政府更加不智,須知官是受薪打工,大不了辭官不做,所以不怕和任何人纒鬭,但自己用的是真金白銀和寶貴時間,贏了掌聲但賠了金錢和時間,而得益者只會是那班政棍和旣得利益者是下下策。

有一重點似乎是大家忽略的作為一間公司的最高領導和決策人,申請失敗,領導人是難辭其咎的。這麼巨大的投資,他沒可能不事先瞭解清楚政府會發幾多個牌、有幾多參與競爭者、評估成功的機會、並作最壞的失敗打算、估算失敗時招致的損失和對公司的打擊...才決定是否申請,和申請時投入的資金和投入方法,部署不同的應變計劃等等。

另一方面,若社會認為發牌事關重大為什麼沒有全霉、政棍、演藝界等等旣得利益者...事先去關注、討論和質詢有關官員,詳細瞭解發幾多個牌和發牌準則等等的有關資料,而等有結果之後,才一窩蜂地去指責政府? 事前不關心,事後若有不如意,便找代罪羔羊來指責,這是什麼態度?

反對聲音站得住腳嗎?

有人說,發多一個牌會引入良性競爭、增加選擇和提高節目質素。對此我有保留。敢問有那個商人純屬為了興趣和理想來投資這個行業去燒銀紙? 須知現在的經營者已面對不斷流失觀眾的情況,主要競爭者來自其他的多媒體,年輕的一代花時間上網多過看電視,傳統的電視行業已過了黃金時期,面對觀眾流失和收入日益減少,嚴謹地控制成本才是首要生存之道。提高節目質? 這不過是營運者的次要考慮,書生的幻想,政棍和既得利益者的謊言吧!

開放市場引入競爭不一定成功,世界各地已有很多失敗的例子一不小心,引入過度競爭會導致惡性競爭,拖低服務質素,最終受害者是大家。例子:( ) 本地銀行 ( 削減分行,改用自動提款機 )( ) 歐、美、加等的公用事業 ( 包括水、電、煤氣、鐵路等等 )

全霉、演藝界代表的謊言:敢問全霉和演藝界代表,尤其是傳統報紙和電影公司的經營者,面對網絡多媒體的競爭,為什麼不見你們增加投資,提高產品質去挽留讀者和觀眾? 為什麼你們的同行一間又一間地結束營業,而剩下的也不見好景? 有什麼理由令人相信電視行業不是走你們的老路?

牌予香港電視網絡是扼殺創意工業及電影業? 又是既得利益者的謊言。大多數的商業創新意念是來自一班少數、非主流、狂熱的創業者,利用小本經營,一步步摸索,直至成功。 當然大部分的創新嘗試是失敗的,只有少數會成功,這是實況。 以大家熟識的互聯網做例子,這不是由政府,或大學,或大公司有計劃地創造出來的。 另一例子是個人電腦,也是 Bill Gates 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創業者,在車房研製成功的。 其他的例子還有:FacebookGoggleYoutube 等等,都是由小做到大。 成功的商業創新過程如是,其他的創新也不例外,包括藝術、科技或文學界,很少是由政府,或大學,或大公司一手一腳策劃的。

香港的演偽界的表表者,你們最叻是跟風抄作,不是嗎? 敢問你們有那些創新的代表作品? 難為你們還夠膽企出來乘機抽水,面不紅,耳不赤!

講到創意, The Piano Guys 就是一個好例子。幾個來自美國猶他州,寂寂無名的音樂人,製作一些 music video 放上 Youtube,由此途徑迅速成名,據說在上年 Sony 已和他們簽了合約。

有人說:"高官話..., 申請就得。" 就算確有此事,一個自稱是商場老手,怎會不事先查清楚政府發電視牌的機制和那位高官是否有決定性的話事權去批准發,便這麼草率地相信高官和一早投入巨資,這不是太魯莽天真,便是不知輸

又有人說:"政府更改遊戲規則,不合理。" 據說所有申請機構在今年五月十四日已獲政府發信通知表明政府考慮不會一次過發三個牌照,更要求他們對此作回應...,如申請機構對此有不滿,理應在五月時提出強烈反對,甚至可以告政府程序不當和要求賠償..., 既然所有申請機構在那時都無異議並同意繼續,那麼明顯是有人輸打贏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